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一)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试题分析】

作答该题,可以从三个步骤着手:
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
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
典例中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2.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①争得:怎得。②崿(yǎn è):指山峦。
3.本诗的颔联、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西湖怎样的特点?
                            

一、
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解析】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
①对找出意象题,直接答出即可,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②对画面描述题,答案一般包括这几个部分: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明画面+具体描述的内容+营造的意境。(还可直接分析蕴涵的思想感情)

2.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作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之感。
二、
3.颔联颈联四句,一句一景。描写寺院香火之盛,在春烟氤氲中响起茶鼓;楼台于夕阳斜照中酒旗招展;起伏的山峦被“杂芳”熏染,花香四溢;西湖之上水面平静、画舫来去划出层层涟漪。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动静结合,描绘出西湖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问的是“颔联、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就需要概括画面的特征,一定要写出意象,如楼台于夕阳斜照中酒旗招展;起伏的山峦被“杂芳”熏染,花香四溢;西湖之上水面平静、画舫来去划出层层涟漪。再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画面特点。

4.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吻合。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紧严,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尾联对全诗情感所抒发的作用实际上需要从主旨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结合本首诗的具体内容,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写出了诗人隐身山林的志趣。结构上,同首联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