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两制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后来,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后世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精耕细作。
2、手工业
(1)三种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明朝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明朝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2)主要成就: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3、商业
(1)市的发展:
唐代:规模扩大,但市坊仍然分开,仍有时间限制(唐后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机构,如经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市中外商云集。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打破,时间也不再有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著名商帮:徽商、晋商(票号)
(3)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A、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C、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D、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明清以来,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海禁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阻碍科技进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整理六经,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还有“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和教育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还有“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的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南宋朱熹的思想:(1)世界观:理气论。(2)方法论: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者
(2)陆王心学
陆九渊:世界观:心即理;方法论:发明本心。
王阳明:世界观:心学,人心便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致良知。
4、明清之家的儒学
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A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B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2、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2)中国书画(见书本)
3、文学成就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乾隆和道光年间,安徽的徽剧戏班和湖北的汉剧艺人同台演出,互相融合,形成了京剧。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清朝时期,京剧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渐走向世界。
 
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以海洋为依托,天然良港多,重峦叠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海外贸易兴盛,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的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2)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B公民大会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C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E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
2、罗马法
(1)内容: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施过的所有法律。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3)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
原因: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考试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主要内容:A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B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
(2)苏格拉底:A认识你自己。B “道德就是知识”。
近 代 部 分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 “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2)马丁·路德的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3)人文主义的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提倡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追求知识。
2、启蒙运动
(1)孟德斯鸠、伏尔泰、罗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明确指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制约和平衡)。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的领袖。
卢梭: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重视公共意志。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康德:主张人非工具,但不赞成暴力革命。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主义是指导核心;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A破除了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尊重,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B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1、新航路开辟
(1)概况

(2)原因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社会原因:寻金热的兴起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客观条件:欧洲航海、造船,地理知识的进步。
宗教因素:热衷传播天主教
(3)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况,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日益连成一个整体.通过这些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赢得独立;其后因商业发达,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方式:建立西印度和东印度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袭击葡、西往返于殖民地的船只;积极探索新的航路。
(2)英国: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立垄断性的东印度公司;手工业发达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三次对荷兰的战争的胜利夺取了海上殖民霸权;英法七年战争后,18世纪中后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
3、两次工业革命

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689年《权力法案》的制定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688年,“内阁会议”开始出现。18世纪早期,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内阁名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内阁首脑是首相,由获得执政地位的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首相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内阁成员是政府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对政府不信任,内阁就要垮台,或者首相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特点:1)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2)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3)以两党制为主要特点。4)国王“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法律。5)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内容: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宣战权等。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进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③联邦制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⑤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局限性:
①刚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所以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②以财产多少为划分标准。
(2)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异:

3、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拥有立法权;2)总统由议会联席会议选出,掌握行政大权,总统对议会负责;3)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德意志帝国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或解散议会的权力,皇帝统帅军队,任命政府官员;2)宰相是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3)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是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权力巨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任何法律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同意才能生效。总之,德国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
 
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主要内容
①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作用。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③进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成立
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巴黎人民自发的组织武装起义,试图建立工人阶级政权。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2)革命措施:政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经济: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3)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教训:1)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2)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十、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做的贡献
伽利略(17世纪):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制造望远镜发现很多天体。他的实验发现及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牛顿(17、18世纪):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它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经典力学历史地位: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2、生物进化论
(1)内容:1)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2)遗传和变异;3)共同的原始起源系;4)“自然选择”;5)“生存竞争”;6)“优胜劣汰,适者生存”。1859年《物种起源》
(2)意义:1)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2)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3)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4)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机:1785年,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投入工厂使用,很快得到推广,标志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电气技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点成为继蒸汽机后的一种新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生产力大幅度提高。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3)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十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1840-1842)
英国的鸦片走私:①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③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战争根本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1894-1895)
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②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1900-1901)
经过: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从天津向北京进犯。1901年,清政府与英、俄、德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1840年到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2)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将领。
(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3、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
(4)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731部队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递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在正面战争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多次会战。 淞沪会战: 8 月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评价:一分为二: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疯狂进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效果不佳。
(7)敌后抗日斗争——1937年,中共组织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8)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胜利:1945年8 月15 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十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定都天京——1853年,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1)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进步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3)局限性:是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3)《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并未真正实行。
(4)太平天国的失败
失败: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出现天京变乱。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1864年,天京失陷。
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2、辛亥革命(热点)(1894-1912)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孙中山等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总理是孙中山。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它有一个十六字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它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即“创立民国”;“民生”即“平均地权”。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成功以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但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3)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国旗为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定都南京。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内容: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等。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 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是亚洲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⑦ 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1919年)
原因:从国际上看: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其中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新的出路。从国内看: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混战导致阶级矛盾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为五四运动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一大”和“二大”
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大会的内容:(1)确立了党的纲领,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2)确立党的中心任务实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陈独秀为书记。
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
原因:主要原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共共同要求。中共方面:认识到要战胜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吸取以往斗争教训,坚持革命立场,欢迎合作;外部原因:共产国际的帮助
方式:党内合作。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2)北伐战争(1926——1927)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结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但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政变,之后,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3)南昌起义
1927 年8 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城市失败后,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马克思普遍真理结合的典范。
(5)红军长征(1934-1936)
原因:由于博古、李德错误地执行了王明的左倾政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最终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6)遵义会议(1935 年1 月)
意义: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在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挺进大别山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人民军队转入战略反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战略反攻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8)三大战役(1948-1949):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春,在西柏坡召开):党的工作重心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方面: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了,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方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840年后)
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概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又创办了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影响: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民用工业的创办使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3)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有一定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产生条件:一是外商企业的刺激;二是洋务企业的诱导。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东南沿海(历史地理因素)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至一战期间(1912—1919):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的障碍,当时,反帝爱国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由于战争的破坏,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向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6—1949),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残酷挤压,加之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民族工业因此陷入绝境,纷纷倒闭。(三座大山的压迫)
(2)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的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十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四十年代)
(1)魏源与《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开眼看世界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实际影响不大。
(2)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仿制西方战舰。
2、维新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
(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著有《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系统阐述了变法理论,主张“托古改制”,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编,发表《变法通议》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的《天演论》借达尔文进化论来论证变法图强。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主权在民思想,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2)历史作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3、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2)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3)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原因: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因: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③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概况: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 代 部 分
十五、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
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
(2)《四月提纲》
内容: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和群众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俄国又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标志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还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此外还颁布了《和平法令》,宣布退出战争,为俄国赢得了和平;同时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消灭了俄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③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④普遍义务劳动。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②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了水兵叛乱。③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内容:①粮食税;②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按劳分配。
作用:①使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②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③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④是正确的过渡政策。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和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经济上的表现: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斯大林模式”实践的经验教训
功绩:1)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2)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3)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后来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历史根源。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改革导致苏联政局动荡,各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最终解体。
 
十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影响:①它引起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一些国家为了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②经济危机也引起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
背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危机,胡佛总统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危机日益严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具体项目有: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等。
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作用:1)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3)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是最为重要和深远的。
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50-70年代初,特征:迅速发展
原因: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②政府延续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即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③美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70年代,特征:滞涨; 80年代,特征:复苏; 90年代  特征:繁荣。
(2)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①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③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十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杜鲁门主义”:1947年,核心内容是要“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复兴计划”、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目的是通过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以控制西欧,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轨道。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1949年,美国等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实质是由美国控制的军事集团。
华约:1955年,苏联等签署《华沙条约》。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先后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朝鲜分裂: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为界,成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欧洲开始一体化的原因: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
影响: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联系和发展,欧洲国际地位大提高,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原因: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特点: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4)中国的振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4、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
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促成了苏联的解体——主要和直接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严重——历史根源
解体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苏联解体对国际局势影响:两极格局瓦解(也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多极化趋势加强。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总体特征: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原因:根源:经济多极化;直接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表现:①1993年,欧盟的成立,1999年,欧盟内部统一货币欧元启动。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③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的地位。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
(3)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3)第三世界的战略地
位有所下降。4)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概况: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英国却遭到重创。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控制了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至此,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经济危机后瓦解。
特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核心位置。
(2)《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概况:二战后,美国为占领世界市场,倡导建立世界贸易组织。1947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签字,1948年开始实施。该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变协定。旨在实现贸易自由化。《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取代。
战后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
概况:1993年,欧盟的成立,欧盟的目的是使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9年,欧盟内部统一货币欧元启动。欧盟还决定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这都有利于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现27个成员国)
特点:当今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2)北美自由贸易区
概况:1994年成立,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特点:知识伙伴关系
(3)亚太经合组织
概况:198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2001年,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APEC方式。
特点:规模最大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后,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机遇:①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④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①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②随着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从机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看,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十九、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相对论及其意义
概况: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
评价: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现
概况: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评价: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3)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量子理论(或称“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60年代,“互联网”产生,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积极:①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②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巨大的实际生产力;③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重要;④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⑤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消极: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②围绕互联网展开的各领域的斗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③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会,造成了许多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响生活和学习。
 
二十、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
背景:1)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2)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3)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特征:1)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2)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3)以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法国雨果《悲惨世界》、英国拜伦《唐璜》、雪莱《西风颂斯》、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
特点:1)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现实主义开始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2)作品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因此,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特征:1)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3)追求人道主义理想;4)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5)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代表作: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大为科波菲尔》、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
(3)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
背景:1)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特征:1)支离破碎的剧情和反复出现的对白;2)反传统,反理性;3)强调个人感受;4)夸张怪诞的手法
代表作:爱尔兰《等待戈尔》
(4)无产阶级文学(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背景:1)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2)沙俄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
特征:1)揭露批判阶级压迫;2)歌颂宣传坚持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代表作:20世纪上半期: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自由女神引导人民》、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现实主义:米勒《拾穗者》、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莫奈《日出印象》、梵高《向日葵》
现代主义:毕加索《格尔尼卡》
3、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十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政协: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的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新的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是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新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民族合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
无政府主义泛滥。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职权。(破坏民主)林彪、江清一伙支持砸烂公检法,使公安部、法院、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破坏法制)
3、新时期民主和法制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界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在全国平反冤假错案。
(2)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通过了《刑法》。1982年,修订《宪法》,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行政复议法》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经济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5)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