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主要是由恒星组成,银河系主要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2、天体系统

太阳系: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原因是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2)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金星距离地球最近
(5)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顺时针,唯一逆向自转的天体。)
(6)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7)八大行星运动特征:近圆形、共面性、同向性(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宇宙环境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自身条件:
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日地距离、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适宜的光照和温度(适宜的日地距离、适宜的自转周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
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 耀斑、日珥     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     (色 球 层)   (日冕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内容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晨昏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2)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自东向西移动。
(3)晨昏线上的时间问题: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点.
(4)晨昏线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其余日期斜交。
(5)同一纬线上的点昼夜长短相同

2、产生地转偏向力
(1)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2)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南左北右赤无)

3、产生时差
(1)地方时的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
(2)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全球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东八区中央经线即东经120°上的地方时。
(5)二个日期分界线:一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固定的):—大体沿经线穿行的折线.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但是区时是相同的。另一条是零时所在经线(活的)。从零时经线向东----180°经线日期要早一天;若上述二条经线重合时(即180°经线为零点时)全球为同一个日期。
(6)简单区时计算:某地的区时=已知时间±时区差,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侧,用"+",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西侧,用"-"。
例:已知北京时间为4月9日16时,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二分二至图的判断)
由于黄赤交角(23.5°)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三线图)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判断依据:
地震波-----纵波(p):可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传播速度快
横波(s):只可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慢
2、两个界面:莫霍面---纵波和横波到达莫霍面以后速度变大
古登堡面-----纵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变小,横波到达古登堡面后消失
三个内部圈层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岩石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km,海洋地壳厚度约为6km。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上层为硅铝层,是不连续的;地壳下层是硅镁层,是连续的。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在上地幔的上部,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地核---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铁和镍组成。外核部分呈液态(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下降。
水圈:按照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整个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气态的矿物:天然气   液态的矿物:石油、天然汞    固态的矿物:石英、金刚石
岩石的分类:
岩浆岩(火成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侵入岩: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沉积岩--------特征:具有层理结构、含有化石 ,典型岩石: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花岗岩变成片麻岩;石灰岩变成大理岩;砂岩变成石英岩;页岩变成板岩
地壳的物质循环      
1、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规律: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指向变质岩的只能是变质作用,沉积岩只能由外力作用形成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而成,化石 只能保存在沉积岩中。

2、2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分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分析

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
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六大板块)   安第斯山脉)、岛弧(东亚岛弧)
彼此分离(生长边界):海洋(红海、大西洋)、裂谷(东非大裂谷)
2、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褶皱:

断层:上升一块为地垒,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一块为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应用:水库等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    
平流层:飞机飞行、存在臭氧层
对流层:成云致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

1是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     
2是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是地面辐射                         
4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如白天有云温度不会太高)
(3)散射作用--有一定选择性。(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3、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三、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大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降;热低压、冷高压)→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大气的水平运动)。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2、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
(1)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状况)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状况)
3、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该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向右偏(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五、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分布:(如下图)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3、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4、带来降水:盛行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六、季风环流
1、典型地区--东亚。原因是东亚地处最大的海与陆之间,海陆热力对比显著,产生的气压梯度力最大,季风最典型。
2、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低温干燥)  夏季:东南风 (高温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冬季:东北风(低温干燥)  夏季:西南风(高温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1月份,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叫做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7月份,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叫做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七、锋面系统与天气领     
1、冷锋和暖锋

2、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江淮地区的梅雨        
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天无三日晴”
 
八、高气压、低气压中心与天气

九、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P57 2-38图)
明确锋面气旋系统中冷锋和暖锋的位置,明确处于雨区的地点,明确处于暖气团控制的地点,明确处于冷气团控制的地点。(规律:图例都标在锋前位置,雨区都在冷气团一侧,锋面气旋系统图中,左侧冷锋右侧为暖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主要类型: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促进陆地上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③调节全球热量平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是海陆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洋流(洋流分布模式图——8字形)
1、性质分类:暖流----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
寒流----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
2、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低纬度):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自西向东流)冬逆(自东向西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①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②寒流降温降湿--秘鲁沿岸的荒漠地带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著名的四大渔场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汇
d.秘鲁渔场--沿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a.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b.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陆地自然带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见上图)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    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聚落分为_乡村 和 城市 两大类型。
表现  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 ,多呈 团聚型 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 多 ;  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 小 ,空间分布相对 分散 ,聚居的人口也较 少 。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地形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史
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 两 次较大的波动。
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上升 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2 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四、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及其分类:
(1)按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 水资源 、 土地资源 、 生物资源 等。
(2)按自我再生性质: 可再生 与 非可再生 。(凡矿产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利用过程)
1、前煤炭时期:能源消费以 木柴 为主,被称为能源的 “木柴时代” 。
2、煤炭时期:能源消费以 煤炭 为主,被称为能源的 “煤炭时代” 。(蒸汽机)
3、后煤炭时期:能源消费以 石油天然气 为主,被称为能源的 “石油时代” 。(内燃机)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以来程度 大  。
2、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 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典型的矿业城市: 大庆、克拉玛依、东营、鞍山、本溪、攀枝花、金昌、铜陵、个旧  。
3、后工业化社会: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相对下降 ,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 迅速上升。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分类: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分为地质地貌灾害、 气象灾害 、 生物灾害 、 海洋灾害 等。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1、表现:不仅造成直接 经济损失 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 多,频率 高 ,范围  广 ,且以 洪涝和 干旱 最常见。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包括 洪水 和 雨涝 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 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 大 ,季节分配 不均 ;如夏季风的推进规律如下:
①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 华南 一带盛行,该地区暴雨时常发生。
②6、7月份,夏季风推进到 江淮 地区,该地区形成 梅雨天气 。
③7、8月份,夏季风推进到 华北和东北 地区,该地区出现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 西南 夏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
④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 台风 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2)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低)。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