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

作者:飞白

 

- 01 -

 

在很多人印象中,学霸似乎是天生优秀,智商过人,不用怎么学习就能轻松考上名校。

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大多数学霸并非天生优秀。

那篇文章,讲了一个清华学霸考上清华的奋斗史。

看到一半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学霸就是曾经的童星叶子。

 

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放上剧照,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她”。

 

 

图中的小女孩,是11岁时的叶子,在《春天后母心》中饰演李雪华的女儿。

这部剧一经播出,叶子便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而在这之前,7岁就出道的她早已有了几部戏的拍摄经验,之后也不断有作品拍摄和播出。

有了一定知名度,加上几部耳熟能详的作品加持,按理说只要稳定发挥,在演艺圈继续发展问题不大。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叶子要继续留在荧屏时,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演艺圈,回学校学习。

就连学校的老师都觉得叶子疯了:“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去电视台工作,成都七中要你来干嘛?”

但叶子说,自己这么做,就是想证明“学校要我是干什么的”。

“我不是只会穿着戏服演绎他人的风花雪月,我可以很专注很拼命地去学习,去让学校记住我,以骄人的成绩。”

后来,她真的发狠一般地努力学习,只为考上清华,“到最优秀的一群人中间去”。

高三这一年,她丢掉了校团委副书记、学生电视台台长的头衔,丢掉校内外各种艺术类奖项的光环,把自己锁在了题海里。

 

 

单靠高考上清华,她的可能性只有0.1%,所以她只能想办法抓住加分或减分的机会:清华自主招生“拔尖计划”(减40分录取)或是被推荐为四川省优秀学生(加10分录取)。

努力了一个月后,优秀学生落榜了。她觉得自己一败涂地,每晚坐在操场上止不住的流泪。

最后,她决定抓住自主招生这根救命稻草,再拼一把。

但自主招生的题目偏难,如果没过,高考的日常学习也耽误了。

考虑之后,她还是决定奋力一搏。

 

- 02 -

高三一整年,叶子没看过一场电影,没下载一首新歌,没打过手机游戏,没吃过火锅。

屏蔽了外界一切干扰声音后,她通过了“拔尖计划”的笔试,整个四川省只有4人通过。

相对于笔试,接下来的面试对她来说简单一些。

 

 

最终,她如愿以偿拿到了清华40分的降分。

虽然离清华近了一大步,但挑战还在继续。

由于备考“拔尖计划”导致的成绩大幅下降,让她不得不重燃斗志,奋力追赶。

 

 

战斗几个回合,叶子成功以理科633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高考结束后,她把自己的备考经历写在《2014我的高三时代》这篇文章里。

看完她的这篇文章,我才发现:人的努力,竟然可以这么可怕。

虽然学霸们的“型号”各有不同,但最终让他们站到了学海之涯制高点的核心因素,都逃不过五个字:清醒地努力。

这里的清醒,其实就是所谓的“目标明确”。

叶子在红极一时后,面对诱惑和光环,还能做到不迷失而选择踏实学习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她有着明确的目标:考上清华。

 

 

因此,身处名利场的她,依旧坚守住了本心,通过一段苦行僧式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强大。

靠着一以贯之的清醒和努力,2020年,25岁的叶子又取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

 

许多人看见牛逼的人,会心生羡慕,却总也突破不了“努力了也没结果”的魔咒,最后只能用“没天赋”、“没背景”来安慰自己。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是:

放学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

有点小成绩就马上要享受几天,犒劳自己;

……

说白了,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

 

- 03 -

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90后,毕业于普通的二本院校。

毕业之际他跟另外6个人一起在某单位实习,实习结束后,只有他被留了下来。

老员工问他,是否有什么比别人更强的地方?

他回答:“可能因为只有我准时上班?”

老员工不信,他又说:“那就是邮件格式写得更对更少错字,读起来让人更明白。”

这回老员工信了,因为这位老员工平时工作也需要阅读大量邮件,而能够看到书写格式正确、分段清楚、没有错别字、叙事有条理的邮件寥寥无几。

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与别人拼的是才华、是智商、是刻苦奋斗,其实拼的就只是一点点认真、一点点细节、一点点本分,有时甚至连勤奋都不一定谈得上。

这个世界懒汉实在太多,你只要做到基本的勤劳,就不至于过得太差。

而如果想要往上走几个阶层,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

 

 

为什么社会上存在“逆袭者”?

前谷歌高级资深研究员吴军举了一个例子:

任何社会都是分层的,不妨假定它分为100层,站在金字塔尖的是第1层,最底下的是第100层,逆袭者的目标无非就是在金字塔上往高处走几层。

假定一个人目前处于第70层,他相比第69层的人一定有明显的劣势,家境也好,智力也好,才智也好,颜值也好,运气也好,总之有差距。

如果他努力的程度和第69层一样,那么他最多继续待在第70层,甚至有可能跌到第71层,因为下面一层的人可能更努力,或者遇到了更好的运气,占据了他的位置。

另外,由于第69层的人占有某种优势,因此他付出8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可能比那位70层的试图逆袭者还要好。

总之,逆袭不是常态,成功属于少数人。

但庆幸的是,绝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松懈的状态,而达不到80%的努力程度,这才给了逆袭者以机会。

每个人生来抓到的牌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无法选择。

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把手中这副牌打到最好

 

- 04 -

努力,本身是一种天赋与才能。

一个人要能够更快地成长,至少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能力;二是意愿。能力相当者,努力者胜出;甚至,能力弱者,知不足,反而笨鸟先飞。

想要通过努力胜出,必须明白两个误区:

①努力不是简单的重复

很多人都听过《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的观点: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想要成功,大量重复练习必不可少。

但这里的10000小时,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首先,总是从事低层次的重复,永远也不会出结果。

比如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也上不去;不断重复做熟悉的、舒适区内的工作,水平也难以提升。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不是5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是1年的工作经验用了5年。”

其次,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

如果你做了一堆题,相互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时间花得不少,成绩也没提上去。

这就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没有积累效应。

因此,正确的努力是,在练习结束后学会总结经验,带着这样的经验进行下一次的练习,从而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②短时间内做尽可能多的事

很多人觉得,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才是高效。

但其实,分清楚真正重要的事,并把它做到极致,比按部就班地完成更多的任务,效果往往要好得多。

因为一件事的成败,有时跟你做了多少事,也许没有很直接的关联,而是跟一些“关键”有关。

比如,你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只有数学拖了后腿,这时候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高考成绩,就不必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尽可能多学科的练习题,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专攻数学上。

一旦数学成绩提上去,整体成绩就上去了。

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结果。

因为收获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不是靠“努力”这一单一因素达成的,还有心态、运气、天赋等因素。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所有因素中,占比最大的,还是“努力”。

即便是学霸,也必须遵循“努力者出众,不努力者出局”的规律。

所以,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请学会清醒地努力。

作者: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飞小白有话说(ID: 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