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父母,往往没有岗前培训,因此我们对于怎么当好父母不是很了解,期间会有摸索,会走弯路,你可能会有委屈,会想过放弃,甚至偶尔会将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并努力去学如何最好地爱我们的孩子。这正是智慧父母与普通父母的区别所在。做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先成为最好的自己。

说到普通父母和智慧父母,我们会想到他们有着巨大的差别,那么他们的差别在哪些方面呢?

普通家长:总是说“看看谁谁的孩子”。

小樱和明明是同班同学,又住在同一个小区。明明天资聪颖,画画、舞蹈、数学、手工样样精通。而小樱天资稍差,虽然也肯努力,可是怎么也赶不上明明。于是小樱的母亲便拿小樱与明明比较说:“你看看明明,样样都比你好,你怎么就比不过她呢。”于是,小樱便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孩子,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差了。

智慧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

同事女儿学习水平现在处于中等,但他从来不以此作为女儿是否要努力的标准。他和他老婆的教育理念相反。他老婆是女儿不进前5名就会生气,而他刚刚相反,他女儿第15名他会很高兴,他每次都会对女儿说:“你看你们班40个同学,你15名,后面还有25个人,你多厉害!”

普通父母:放任型家庭教育助长了学生消极心理

学生陈小小父母都无固定工作,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从不参加家长会。平时孩子在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家访后才得知,他的父母整天与几个朋友筑“长城”,由于学习无人照顾,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陈小小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机,不交作业,缺课也无所谓,每次缺课,都是在游戏厅找到他的。这样放任自流的家教,再好的孩子也会变坏。

智慧父母:和孩子一块儿学习

父母会和孩子一块儿学习,孩子写作业,父母看书,有不懂的地方,大家一块儿讨论解决。

普通父母:重男轻女的家庭教育观念,造成孩子冷漠任性。

刘文初二年级学生,该生从小学到现在出现过多次离家出走现象,每次出走都有露宿田间街头现象,宁可在外挨冻受饿,也不愿回家。刘文在校,寡言少语,内向任性,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经调查刘文家共有四口人,父母、哥哥和她,平日里父母偏爱哥哥,对她冷漠粗暴,动辄大吵大骂。

智慧父母: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一次在饭馆吃饭,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姐姐先坐到了一个位子上而不高兴.站在那里不愿坐另一个位置。妈妈便蹲下来对他说:“这两个座位其实是一样的,不是吗?既然姐姐已经坐下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她那个呢?下次再有机会让你先坐,好吗?’孩子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确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

一个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对学习的欲望,取决于他的动机。来自于孩子自身的内在动机越强烈、越稳定,他行为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更有效果。如那个反复调制颜料,把三原色演变成了各种色块的幼儿,他的专注、执著,正是由着内心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才得以尽兴享受自己“创造”的色彩,这个美妙而令人兴奋的过程,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假如没有这种内在的“创造新事物”的渴望,只是为了一颗老师奖赏的五角星,这种外在的动机不足以保持学习的专注力,更难以真正激发出孩子潜在的创造力。

父母要能敏锐触摸到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善用外在动机激励孩子,并能努力将外界的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动机。

智慧的父母,一定少比较、多激励。

教育是一个过程,用你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成长阶段中的每一道风景线。也许他的画作没有别人漂亮,也许他的故事没能讲完,也许他的分数没有别人高,但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体验过尝试的快乐、发现的惊喜、失败的酸楚、成功的喜悦,他的生命是丰富的。有的孩子在成人的精心打造和扶持下很快“成功”,但他的内心体验却是单薄的,缺失克服困难而重拾的成就感。

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在成人们忙着评价孰优孰劣时,孩子们却沉浸在享受过程的快乐之中。因为探索世界的过程正是发现自我的过程,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节奏去自由思想,去体验生命的无限可能。学校教育经常性的考试、排名,挤兑了学生探求知识、享受学科魅力的过程。太多的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武断地用结果来评判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妥协中失去自我,鲜活的生命没有了生气!

智慧的父母,关注过程一定优于关注结果。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陷入在“非黑即白”的泥潭里。小时候,一看电影就要辨好人和坏人;上学后,一定要判断出“对”与“错”;成年了,一直在合理与不合理、公平与不公平中纠结。

当我们走出“二元论”的泥潭,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多彩。因为懂得成长是个过程,世界不是只有两个点,智慧的父母不会轻易去否定年幼的孩子。当孩子把雪人画在迸发的火山边,当孩子在墙上肆意涂鸦,当孩子全身泥巴冲进新居……不指出画作的“不合理”,是不想阻断孩子流畅的思维,儿童的世界本来就与成人的世界不尽相同。

不制止孩子的随性,是因为尊重孩子表达、倾述的权利。无论是新居还是旧居,我们可曾为孩子留下这样一块释放的空间?

不呵斥孩子的“不卫生”,是因为想要知道他的故事:刚才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孩子在压抑中还会告诉你他的故事吗?对年幼的孩子,不必总是直接告诉他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更多的时候要让他心无芥蒂地去表达,无论是用语言、画笔还是音乐,在表达中释放、体验、发现和领悟。

正如我发现的一些幼儿,很多时候他们都不会把画画看作是作业或任务,也许也没想过要画得漂亮,画笔在他手中就像一个玩具,一旦画上了,每一笔都很利落,几乎没有左思右想的过程。他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

智慧的父母,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做得太多,怀着一颗抱持的心,充满好奇地去聆听和感受,读懂孩子远比盲目的教化重要得多。

智慧的父母,一定少否定,多抱持。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生命自身都有先天足够的条件。父母唯一要做的是调动孩子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世界,激发并保护孩子驰骋的想象力,用欣赏和鼓励、耐心和等待,让孩子梦想起飞的翅膀更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