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蛋白质的4个误区
(1)不要将氨基误写为NH2或—NH3;不要将羧基误写为COOH;也不要将肽键误写为CO—NH或CONH。
(2)若某肽链中有四个肽键,此化合物应叫五肽,不叫四肽,即根据脱水缩合的氨基酸个数命名。
(3)一条刚刚从核糖体上产生的多肽链可以叫多肽,但不能称为蛋白质。
(4)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不是破坏了氨基酸之间的肽键,而是破坏了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2.关于核酸的4个误区
(1)不要误认为核苷酸中的糖环是由5个碳原子组成的,其实是由4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5号碳不在糖环上。
(2)不要误认为碱基相同的核苷酸也相同。如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与腺嘌呤(A)核糖核苷酸是不同的。
(3)不要误认为DNA的结构都是链状,DNA的结构有两类:链状和环状。
(4)不要误认为DNA的载体只有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DNA的载体。

3.有关糖类和脂质的6个易错点
(1)不要误认为所有糖中氢氧比都为2∶1,如C5H10O4(脱氧核糖);也不要误认为分子中碳氢比为2∶1的都是糖类,如CH2O(甲醛)。
(2)不要误认为糖类只供能,糖类还参与细胞膜的构成,与蛋白质组成糖蛋白,有保护、信息传递等功能。
(3)不要误认为糖类的合成没有专门的细胞器。如葡萄糖是在叶绿体中合成的。
(4)并非所有的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不参与氧化分解供给能量。
(5)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但不构成膜结构,磷脂和胆固醇均参与膜结构的组成。
(6)脂肪≠脂质。脂肪只是脂质的一种,脂质除包括脂肪外,还包括磷脂和固醇等。

4.有关细胞膜的6个易错点
(1)细胞膜结构图示中糖蛋白的多糖侧链是判断生物膜内、外侧的依据,多糖侧链所在的一侧为细胞膜外侧,其另一侧为细胞膜内侧。
(2)不同细胞膜的成分种类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通过细胞膜排出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废物,如抗体、激素等。
(4)细胞膜组成成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各成分所占的比例会由于细胞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5)蛋白质在细胞膜中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有些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有的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则贯穿整个磷脂双子层。
(6)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是由结构特点决定的,如果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也就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5.有关分泌蛋白的5个“关键词”陷阱
(1)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途径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为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
(3)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结构为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
(4)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5)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6.有关细胞器的4个易错点
(1)在动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2)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3)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未成熟的细胞也没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4)在动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的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依据,但可以用作鉴别高等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7.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4个易错点
(1)渗透系统适用于比较溶质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液浓度的大小。如果溶质能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会出现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不能用淀粉等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来进行渗透作用实验。
(2)半透膜是无生命的,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是否能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3)选择透过性膜是有生命的生物膜,膜上载体的存在决定了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选择性吸收。细胞死亡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
(4)离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一看是否需要能量。需要消耗ATP供能,则为主动运输。二看是否逆浓度梯度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则为主动运输。三看是否依赖载体。不需要载体,则为自由扩散。

8.与酶相关的5个误区
(1)误认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实际上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进而引申为合成的原料有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的场所有核糖体、细胞核。
(2)误认为“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酶”,实际上,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3)误认为“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实际上酶是生物催化剂,只起催化作用。
(4)误认为“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实际上酶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5)误认为“低温引起酶的变性失活”,实际上低温影响酶的活性,不破坏酶的结构,但高温能使酶失活。

9.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6种设错方式
(1)消耗O2有氧呼吸,但无法确定是否同时进行了无氧呼吸
(2)有H2O生成有氧呼吸,但无法确定是否同时进行了无氧呼吸
(3)无CO2产生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4)有CO2生成
CO2产生量=O2消耗量有氧呼吸
CO2产生量>O2消耗量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并存
只生成CO2不消耗O2产酒精的无氧呼吸
(5)有酒精产生
酒精量=CO2量只进行无氧呼吸
酒精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多余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6)有乳酸产生
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只进行乳酸式无氧呼吸
同时产生乳酸和CO2进行乳酸式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10.有关光合作用的5个易错点
(1)萨克斯实验中黑暗处理的目的: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曝光与遮光形成对照,检验试剂为碘蒸气,检验前用酒精水浴加热处理,目的是溶解色素。
(2)色素吸收、传递光能的过程中不需要酶的催化,而ATP的合成、CO2的固定、C3的还原离不开酶的催化。
(3)叶绿体离开细胞,保持适宜条件仍可进行光合作用。
(4)温度改变,无论光反应还是暗反应均受影响,且暗反应受影响程度大,因为参与暗反应的酶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参与光反应的多。
(5)细胞中[H]、ATP、C3、C5等物质含量的改变是在外界条件改变(如停止光照,停止CO2供应)的短时间内发生的,且是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时应结合暗反应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过程图解,从来源和去路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11.细胞生命历程的7个易错点
(1)与有丝分裂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植物,与细胞壁合成有关)、内质网(加工运输蛋白质)、中心体(动物,形成纺锤体)。
(2)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胞中核DNA、基因相同,但tRNA、mRNA和蛋白质不同。
(4)细胞全能性必须由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才能体现,若发育成某个器官不能体现全能性。
(5)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均已发生突变。
(6)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也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也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7)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12.有关遗传规律的6个易错点
(1)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是通过性状的遗传来发现的,其实质是基因的遗传规律。
(2)孟德尔做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
(3)若测交结果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能够推断亲本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当的配子,但不能说明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4)遗传图解与遗传图谱并不是一回事,要注意遗传图解的书写要求和规范。
(5)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不是一回事,如生男孩和生女孩各占1/2,但一个家庭生了4个小孩,则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6)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真核生物符合,原核生物及病毒的遗传均不符合。

13.有关遗传概率计算的4个陷阱
(1)“2/3”陷阱:如高茎豌豆(Dd)自交,求后代高茎豌豆中杂合子的概率。因已知后代的表现型,其基因型有AA、Aa两种可能,比例为1∶2,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3。这一类型的问题因容易忽略前提条件而出错,故特称为“2/3”问题,以作警示。
(2)“患病男孩与男孩患病”陷阱,相关计算要注意:一要分清是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遗传,二要分清概率计算的范围。
(3)“自交与自由交配”陷阱:
Aa个体连续自交n代,子代中Aa的概率为。
Aa个体自由(随机)交配n代,子代中Aa的概率为。
Aa个体连续自交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子代中Aa的概率为。
Aa个体自由(随机)交配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子代中Aa的概率为。
(4)“一种病、两种病”陷阱


14.有关减数分裂的5个易错点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子细胞中前者染色体数目减半。
(2)精原(卵原)细胞的产生方式为有丝分裂,精原细胞产生精子,卵原细胞产生卵子的过程为减数分裂,所以同时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材料可用精巢、卵巢,或植物中花药、雌蕊。
(3)着丝点断裂后,染色单体变成的染色体尽管大小、形状相同,但不叫同源染色体。两条染色体是复制形成的,上面的基因应相同,若不同则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4)联会阶段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染色单体已经形成并存在,只是螺旋程度不高而显现不明显。
(5)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一定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出现细胞质均等分裂则既可能是精子的形成过程,也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第一极体的分裂。

15.有关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4个易错点
(1)性别决定只出现在雌雄异体的生物中,雌雄同体生物不存在性别决定问题。
(2)XY型、ZW型是指决定性别的染色体而不是基因型,但性别相当于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常染色体上时,后代雌雄(或男女)表现概率相同,与性别无关;若在X染色体上时,则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与性别有关。
(4)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不论基因在何种染色体上,均表现为连续遗传现象(子代患病,双亲之一必患病)。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在X染色体上且患者为女性时,后代子女患病概率相同;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患者为男性,则其后代中只有女性患病。

16.有关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的3个易错点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选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因为染色体在遗传中起重要作用,其成分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而噬菌体与染色体的结构成分很相似,所以选用噬菌体为实验材料来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比较恰当。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总结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后得出的,而不是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的。

17.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的4个误区
(1)误认为复制、转录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NA存在的部位都可发生,如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和质粒等处都可发生。
(2)误认为转录产物只有mRNA
转录的产物有mRNA、tRNA和rRNA,但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
(3)误认为所有密码子都能决定氨基酸
共有64种密码子,有3种密码子并不决定氨基酸,属于终止密码子。
(4)误认为基因碱基序列突变则生物性状一定改变
基因发生突变,但性状并不一定发生改变:①若基因发生突变,其转录的mRNA并没改变,从而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不发生改变,性状不变;②基因发生突变后,引起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改变,因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种密码子,若改变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也不发生改变;③某些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种类或数目,但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此类突变也不引起性状的改变;④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中的一个A→a,此时性状也不发生改变。

18.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6个易错点
(1)无丝分裂、原核生物的二分裂及病毒DNA复制时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
(3)生殖细胞的突变率一般比体细胞的突变率高,这是因为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对外界环境变化更加敏感。
(4)基因突变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昆虫突变产生的残翅性状若在陆地上则为不利变异,而在多风的岛屿上则为有利变异。
(5)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型,但未改变基因的本质和数量。
(6)基因重组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19.有关染色体变异的8个易错点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
(2)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改变,属于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3)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改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4)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等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操作步骤。
(5)通过细胞融合也可获得多倍体,如二倍体的体细胞和其配子细胞融合可得到三倍体。
(6)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并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因为大部分的生物是二倍体,所以有时认为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多倍体的单倍体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不止一个。
(7)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不同。两种育种方式都出现了染色体加倍的情况:单倍体育种操作对象是单倍体幼苗,一般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得到的植株是纯合子;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是正常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8)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并未改变染色体形态、大小及基因数目,所以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在显微镜下看不到,它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0.有关生物进化易混淆的3个关系
(1)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就进化了;只要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范围。只有当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物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基因频率是某个种群中某一基因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某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

21.有关内环境的5个易错点
(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如有些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细胞的结构成分和分泌到消化道以及体外的物质,常见的有血红蛋白、胞内酶(如呼吸酶、DNA聚合酶)、载体蛋白、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3)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4)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22.有关神经调节的6个易错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6)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是单向传导的。

23.有关激素调节的6个易错点
(1)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增加;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减少;大量注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减少。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3)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着与甲状腺激素相似的分级调节机制。
(4)血糖平衡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发挥作用。
(5)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液浓度升高的激素并不仅有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6)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是通过有关神经实现的,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24.与免疫调节有关的5个易错点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4)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
(5)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还可来自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地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

25.与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的4个易混点
(1)混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
生长素分布的多少是一个相对概念,高浓度和低浓度范围内都有生长素的多少之分;而生长素作用中的高浓度和低浓度是和作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概念,高浓度一定表现为抑制生长,低浓度一定表现为促进生长。
(2)果实发育与果实成熟
①果实发育包括子房形成果实(发育)和果实长大(生长),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
②果实成熟是果实细胞合成一些水解酶,分解细胞壁使果实变软,分解多糖为单糖使果实变甜,同时形成某些色素使果实变色等复杂生理过程,乙烯可促进该过程。
(3)植物生长素与动物生长激素:植物生长素为吲哚乙酸,由植物体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产生,无专门的腺体;动物生长激素为蛋白质,由垂体分泌,经体液运输。但两者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4)生长素与秋水仙素:前者为植物激素,后者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碱;前者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后者则抑制植物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26.容易忽略的种群数量增长的5个不等式
(1)“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曲线
“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2)λ≠增长率
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3)环境容纳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
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即出生率-死亡率。如果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100%。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末数-初数)/时间。假设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n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n。
(5)增长率≠曲线的斜率
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

27.有关种间关系的4个易错点
(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2)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28.有关生态系统的7个易错点
(1)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原核生物。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3)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蚯蚓、蜣螂、秃鹰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4)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了能量,该部分能量属于植物中的能量,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5)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被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部分。
(6)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7)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