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所写书的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仍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当教师的最为头疼的,也是最感到无计可施的,那就是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功夫是一般学生的多少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差,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教学的苦恼。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应当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医生对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从来都是以鼓励的言行让他们来战胜病魔,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勇气。那我们的教育也应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那我们想过没有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是什么?就像大夫看病需要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我们也应该认真去思考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学生个体的差别,客观决定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学习中取得同样优异的成绩,更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拿一百分去要求。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能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为了“拉”他们一把,我们就要在课间见缝插针,就要在放学后挑灯夜战,后进生真得这样补吗?不,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教育之所以被尊称为功德无量的事业,不正是他能够拯救普天之下孱弱的灵魂吗?所以,为师者更应当对班级上的每一个同学负责。

如何让学生学习有后劲?

还有对于第七十一条建议:一般发展和掌握基本知识。在以往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比较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理解。而在这条建议中提出了如何要想让学生学习有后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就如一道强光穿过层层迷雾直射教学的田园。一直以来,我们基于“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思想,提倡学有余力的或能胜任学习任务的学生多多阅读何曾想过要让书籍这一清泉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田?朱熹有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借泛舟来比喻做学问,言春水未至时,溪流浅弱,舟需要推拉才能行进。等到春水泛涨,即使是艨艟巨舰也会像羽毛一样轻盈地行走中流,从容自在,从不费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如浅弱的溪流,无法载动知识之舟。而阅读,就是一股股清泉,使这一条条浅弱的溪流日渐丰盈,欢快流淌,卸去难以承受之重。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最后说了一句话:“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话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一辈子的,我们有太多的方面要向这位教育理论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