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面对孩子的试卷,很多家庭的日子不好过。
不过,一位校长的讲话却让很多家长得到了安慰,主持人孟非也忍不住在微博上转发评论称:“反正是宽慰到我了……转发的一定是给爸妈的。”
这段精彩的校长讲话内容如下:

 


据说,这位校长姓林,他(她)是在学校期中考后的家长分享会上的说的这段话。报料家长称:“两个小时的家长分享会,只记住了林校长的话:

 


校长的这段话瞬间火爆了朋友圈,并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其实,是逼孩子努力学习还是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一直是家长们最纠结的问题。
宽松派认为,应该鼓励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就像高晓松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孩子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严格派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孩子就应该被逼着吃苦,才能到达更高的人生高度。壹牛选取了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了这两种观点:
第一篇:
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有篇鸡汤文,流传很广,呼吁家长: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摘抄几段给大家看看。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地“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
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第二篇:
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为什么我们还要让他们努力?
这是一位资深老师和父亲“明珠絮语”的肺腑之言,孩子越优秀越是在给别人培养,只会让他们离我们越远,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我们也知道,我们人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
同事A,孩子是那种最标准的学霸。毕业后,留在了美国工作。现在老两口已经退休,可以说有钱有闲。但唯一的孩子却在万里之外,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享受不到。
同事B的孩子也很优秀,但没有选择出国。他最终留在了北京,娶妻生子。B倾尽一生的积蓄,在北京给孩子买了一套小平米的住房,赔上了他一辈子的辛劳。
同事C的孩子则是另一种典型。上学时就不求上进,成绩不佳,最后随便混了个学历,回到了我们这座小城,托人找了个压力不大挣钱不多的工作。平时抬脚就可以回家看看,周末一家人可以聚聚,小日子过得滋润得很。
作为家长,你更羡慕谁?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当然想和孩子永远在一起,但我们更希望孩子过得更快乐,人生更成功。
当然,不是出国或者留在大城市就代表成功,但至少,我们应该让孩子优秀,使得他们的人生有更广阔的舞台,有更多的选择权。
打个比方说,只要A的孩子愿意,他可以选择回到国内大城市,也可以选择回到我们这座小城,还可以选择把父母接到国外。但C的孩子的选择,只有一种。
这就是差距。
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也许,这就是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拥有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