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高考,全家作战。家长林先生向本报反映,最近家里为了即将高考的儿子,都忙得“炸开了锅”,“每天我妈跟老婆负责做饭,我负责接送,孩子回到家,我们也不敢大声聊天,生怕影响到他,但是每天这样,家长的神经绷得紧,就怕孩子有压力,尤其是奶奶问他早上想吃什么的时候,孩子就特别不耐烦,有时候还会抱怨,‘高考已经把我弄得不像人了’,孩子这样说,我们也很无助,到底该怎么办?”

专家提醒:家长需警惕“考怒症”

扬州中学的谢晖表示他很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这和比赛一样,大家都想要争冠军,但冠军只有一个。“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不妨试着放下担心,放松心情,利用空闲时间陪孩子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比如到公园散步、做些有益身心的运动,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正能量。”

谢晖表示,有时候过度担心反而成为孩子的压力,尤其是“隔辈”的爷爷奶奶,更会让孩子有情绪上的抵抗。“要给孩子创造舒适、平静的学习环境。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跟孩子说,就算考不上也不要去责怪,大不了明年再来。”

张晓立志要考上浙江大学,为了达到目标,她从高三伊始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并且每天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看过这份计划书的同学都称这是魔鬼计划书——太苛刻了。然而张晓认为要成为人上人,就需吃得苦中苦。

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她的成绩在开始时有了不错的提高。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冲刺期后,张晓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懒”了,魔鬼计划书中的内容最近总是不能完成。更让一向好胜的她不能接受的是,最近上课总是走神,要背的内容老是不能记住,精神也大不如前了……

专家提醒:不能开火车打疲劳战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扬州中学的谢晖分析说,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过度紧张会使个体出现疲乏、焦虑、压抑等现象,这种现象即被称为倦怠心理。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高压下,像张晓这样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感觉挫败、焦虑的同学越来越多。

谢晖建议,到这个时候,应该精选典型习题,克服复习倦怠。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通过有条不紊的训练,提高解题技巧和准确性,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避免题海战术。“这个时候就不能开火车打疲劳战了,不然只会越拖越差。”

平时成绩还不错,但两次模考都不是特别理想,学生小姚最近有点慌了,“照这个趋势下去,那高考岂不是要遭遇滑铁卢了。”小姚告诉记者,这几天,明显感觉自己的效率在下降,“很着急,但都是干着急,我也知道这样的状态不好,但却不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专家提醒:要适时调整好心态

对此,扬州中学的谢晖坦言,很多同学会觉得最后复习时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也不如以前集中,学习效率明显降低了。其实,这是复习时的正常现象,不是你的能力降低了,而是因为我们对了解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而且你掌握得越多,这种感觉可能越明显。所以,总复习最后关头,觉得效率低,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模考失利只能说明紧张了,调节不好了,但不代表自己就是失利了,如果这时候调整状态,肯定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采访中,记者发现,考生“压力山大”最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过度紧张”,一种是“紧张不起来”。 很多考生心理“求援”,是源于过度紧张,实际上“紧张不起来” 也是种压力。

 

考生小张对于自己不紧张这件事情,充满了疑惑,看到其他人都紧张地复习,但自己无动于衷,为什么紧张不起来呢?

专家提醒:认清处境使自己积极

对此,谢晖表示,“不紧张”的情况分为两种,一是实际上存在紧张情绪,但考生没有意识到;另外就是考生的学习方法应当调整。“寻找这种感觉,紧张是你的朋友,不是敌人。”对于这样的考生,谢晖坦言启发他们:紧张能激发自己持久的专注力。“想一想这种感觉,这是平常写作业中不会有的。”

碰到这种情况,谢晖向考生发问“你已经做好完全准备了吗?”“你被特招了吗?”“你的后路在哪里?”帮助考生认清自己的现实处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考生的心态积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