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针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29名省级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来自教师家庭的状元最多,其中母亲职业占比教师最高,父亲当老师的比例也进入前三名。这让“一线教师子女难成精英”的话题更具争议,本期教师话题围绕“教子与教学生的异同”“一线教师教育子女是否有优势”展开讨论。

■观点

用心陪伴 静待花开

李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2015年8月19日,我和文文爸爸一起把王亚文同学送进了清华大学。

此时离文文十七岁生日已经很近了。知道自此我们陪伴她的时间将越来越少,心情极其复杂。所以,我们在孩子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了她们的新生开学典礼后方离开。

文文今年能顺利走进清华,我们有欣喜也有压力。欣喜于孩子终于是如愿进了最心仪的大学,压力在于清华的学子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学生,未来对于孩子来说,充满新奇和挑战。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陪孩子走过的这十六年,幸福满满。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尽可能的多陪孩子,除去不得已的进修和会议。

当孩子三周开始上幼儿园时,我们没有听从幼儿园阿姨的劝告,每次送孩子都尽可能留下来陪她在幼儿园待一会儿,不想让她有恐惧感。六年的小学,我坚持每次期中考试后及时和文文老师沟通,对孩子的生活既做到了解也不过分干扰。

初中三年,因为是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各科老师都熟悉。即便我不再过问孩子的成绩,消息也会非常清晰及时地传来。所以我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心情和心理。午饭、晚饭时间,我会给孩子加一道“吐槽”菜,这样就可以及时帮孩子排除负面情绪,并委婉地帮孩子纠偏,让她内心充满阳光,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高中三年,我们更是想尽一切办法陪伴孩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不曾有过缺席。甚至,文文哭,我也陪哭,文文开心,我也开心。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陪伴,更是小心翼翼地陪伴着她的心理成长。

中规中矩也是一种优秀

赵丽荣(北京市和平里第四小学):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妈妈。但在我的身边,我的教师同事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多的是“中规中矩”的优秀。教师的孩子,在学生时代能成为“教师眼中的优秀”,是因为我经常会用教师的标准要求孩子,比如待人接物的礼节。日积月累,孩子自然就会规矩一些。

比如在学习上,我会严格执行老师的要求,细到口头作业、拓展作业,都会在家里对孩子把好关;在遵守规则方面,我们更是对孩子要求严格。老师的孩子,在社会上不会出大乱子,不会有大差错,但在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上,也许有些不利。教师家长过于关注做事的细节,也许在外人看来却是畏首畏尾。但我个人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为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这样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一样的爱 不一样的期待

张学炬(山东省济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易子而教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我作为女儿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对于作为学生的女儿和不是女儿的学生,我是一样的爱,只是期待不一样。

在我的语文课上,对她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在师生关系上,她一直称呼我“老师”,而从未叫过爸爸。一教就是五年,在课堂上,女儿和其他学生一样听我讲课,一样讨论问题,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做游戏;女儿在快乐的成长,学生也在快乐的成长。我尽量为他们创设自由的空间,释放他们的天性,把我的爱均匀地洒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女儿因为跳一级的缘故,在数学上有点吃力,我在家偶尔会给她出些练习题,讲解一些基本的算理,很快就追上来了。五年时间一晃而过,女儿今年暑假已经进入城里的一所名校学习,虽然年龄小,但适应能力很强,学习成绩据说也很突出。不经常在我身边晃悠,有时反而感觉有些失落。但我得尽快适应,她始终要长大的,就像小鹰离开庇护搏击长空一样,女儿有女儿的世界。

更多的时间陪你成长

朱静江(江苏江阴华西实验学校):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教师与子女之间在亲子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师生关系”。而身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的当事人——教师子女,易使一些问题和矛盾走向尖锐化和复杂化。

在世俗观念影响下,教师在育子方面的挑战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能不自觉地会在育子中萌生一种完美主义倾向,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易产生退缩情绪和焦虑感。

但教师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寒暑假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外出走动、学习,从而不断地增强孩子的人生阅历。教师也更善于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给予他们学生时代更多的关爱与鼓励,交流与陪伴。

■争鸣

状元之后,路在何方?

张立群(山东省济南市商河文昌实验学校):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想,我能给他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儿子两周岁了,但对于这一问题我始终没有停止追问和思考。看到这样的调查数据,在状元之中,父母是教师职业的比例排在前列,更是让人在佩服这样的父母“厉害”之余,更多了关于教师子女教育的思考。

教师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多的优势,如更多专业的育人知识与技能,职业优势,很容易在教育子女方面多一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甚至一些取得成绩的“秘方”和“捷径”。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茜茜姥爷的“必胜诀”让学生迅速取得骄人的成绩,外人大肆追捧,求之不得。

不同的是,教师教育学生,只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过客”,只是负责学生人生路途的这一段,过了这一段之后,就交出了手中的“接力棒”。而作为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教师自身始终是一个孩子终生的“陪练者”,手中的接力棒始终抓在自己手中。

在孩子成长的人生路途上,作为教师的父母可以在其人生的前半段提供帮助,让其取得优势,甚至成为状元;但状元之后的这一段更为重要的人生路呢?教师父母还能继续提供那样的帮助,保持那样的优势吗?

■支招

教子与教学生不存在“跷跷板”效应

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经常听一些老师抱怨说,教师工作忙,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生身上了,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导致教师的孩子成绩不突出,难成精英。

持此观点的老师很可能是把教子与教学生分割开了,将二者看作是一副此高彼低的跷跷板。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教师教子与教学生教育原理相同,处理得好,不仅不存在跷跷板效应,而且二者还可相互促进、平衡发展。

在我女儿上中学前,我一直是一名中学老师,中学老师的忙碌与压力,并没有影响我对女儿的亲子陪伴和启蒙教育,女儿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且也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女儿上中学后,我被调到一所师范学校工作,虽说教学上的压力比中学小一些,但科研压力、职称晋升的压力却比中学大很多。不甘落后的我,教学科研两不误,破格晋升副教授职称。我用乐观的生活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对女儿进行身教。17岁的女儿以高于一本线70余分的成绩被985重点高校东南大学录取。

女儿上大学后,从大学第一课军训,到学习、科研、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我用一种女儿感受不到我在教育她,而教育却实实在在发生着的方式,与女儿保持着朋友般的互动。在读大学期间,女儿加入了党组织,并获得校长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将教学生与教子分割开,就会造成厚此薄彼、此高彼低;将教学生与教子融为一体,就会相互补益,实现双赢。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也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身处教学生与教子两个不同的教育场域内,却践行者相同的教育使命,有着更多的教育思考,更丰富的教育经验。基于此,教师更容易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教师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