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在著作中提到:母亲的教育决定了子女的未来。

林肯当选总统后说:我的一切都属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蔡元培在自述里回忆起母亲: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更多。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着: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的研究发现,母亲的品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展露无遗,并且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1. 过度担心,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从人类最初的养育结构来说,男性靠大自然赋予的体格和力量在外捕猎谋生,女性靠与生俱来的敏感和耐心在家庭里扶老携幼,默默贡献。所以,和父亲相比,母亲天生就是一个育婴师。

孩子最早和妈妈建立亲密关系,形成依恋。而这种亲密关系和依恋模式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评判围绕着他的现实周遭。

在各种类型的母亲中,属过度担心孩子的焦虑型母亲对孩子伤害最大。

先讲我自己的一次经历,发生在儿子刚转到一所新幼儿园不久。怕他适应不良,怕班上原来就读的孩子欺负新同学,怕老师对自己孩子照顾不周,总是各种担心和焦虑,并且这种担心很容易影响正常的认知。

有一天,我去接儿子放学。去的有点早,老师的阅读课还没结束。几个家长站在门口张望,观察自家孩子上课的表现。

我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所有孩子都围成一圈,促膝在一块,手里翻着书,小模样很认真地听老师讲。

只有我的孩子并没有和其他孩子在同一个圈圈里。离他们有点远,离老师更远,而且书翻得好像心不在焉。

“这是怎么了?”我担心起来,“被老师批评了?受小朋友排挤了?挨罚了?他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就像疑人偷斧那样,暗示越多越觉得事情就是那么一回事。

那天我接了孩子回家,总觉得孩子闷闷不乐,总觉得他开始讨厌上幼儿园,讨厌新的老师和同学。

直到临睡前和孩子认真谈了一次才发现自己完全是杞人忧天。当我问儿子为什么不和别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圈里时,孩子很自然地说:没什么呀,我只是觉得有点拥挤,把椅子挪出来一点。

后来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别对孩子过度担心,而是要相信他们的能力。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镜像自我。意思是一个孩子习惯于把母亲对自己的反映作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了解自我。

如果妈妈过度担心,孩子就会看到怯懦的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会变成你日夜担心的那个样子。

前不久我在幼儿园老师那里听说了一个故事,也证明了这种过度担心,消极暗示对孩子的伤害。

园里有个孩子,长得美丽可爱,就是有点娇气。冬天来到的时候,每次老师让小朋友们去户外活动,小女孩都会说:我妈妈说了,我是早产儿,进过保温箱的,体质比较弱,不能在外面吹冷风的。

老师鼓励她像其他孩子那样攀登跑步踢球,她都说:我妈妈说,我是早产儿,不能这个,不能那个……吃饭的时候,只吃一点点,挑食很厉害,她又说:我妈妈说了,我是早产儿,从小肠胃不好,不能多吃,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

老师看着这个可爱又不太合群的小女孩很担心。她已经被妈妈的早产儿魔咒点了穴道。她从来不怀疑魔咒的真伪,还很享受与众不同的优越感。

这对孩子不仅不利,而且有害。既影响她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也干扰了她正常的人际交往。班里的小朋友提到她都会脱口而出:那个早产儿……

更可怕的是孩子形成了习得无助感。这种无助感让她放弃了尝试、挑战还有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而这一切其实是妈妈过度的担心和焦虑引起的。它们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早产儿本身。

最后由一位优秀负责的老师打破了这种无尽的担心和焦虑。她把全班孩子的出生做了一个排序。

发现在班里,其实小女孩并不是最早产的孩子,另外有两个孩子比她更早产几天,出生时的体重更低,状况更差,但是那两个孩子自己似乎根本不知道早产这件事。身心发展得和班里其他足月出生的孩子一样好。

这件事足以看出母亲的过度担心对孩子能够造成多严重的伤害了。

 

2. 反复唠叨造成无效教育

有一个段子说: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布道。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说得太有道理了,感人肺腑,于是准备募捐。

打算掏出口袋里所有现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讲差不多的内容,马克吐温听得有些不太耐烦,重新决定收回一些钱,捐点零钱就差不多了,又过了十分钟,牧师居然还在讲。

马克吐温决定不再捐款,等到牧师终于结束喋喋不休长篇大论时,马克吐温感到很生气,不但没有捐款,反而从募捐箱里拿走几块钱。

这听上去是个段子,其实也是一则教育寓言。它揭示了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有一个心理现象值得注意,叫超限效应。常常由母亲们类似牧师的喋喋不休引起。

当孩子犯了一个错误,母亲处于惩戒和担忧之心,怕孩子一错再错,屡教不改,于是同样的话语不厌其烦说上一遍又一遍。妈妈内心以为多讲总是没错,通过反复叮嘱确保孩子记住。可是恰恰由于超限效应而适得其反。

一开始孩子听到指责,批评感到自己有错会满心内疚,行动有所收敛,可是当他不断听到指责,批评,远远超过他的忍耐力时,他会感到愤怒,最后对着干,喋喋不休反而变成坏行为的发动机。

俄国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也写过一个小故事叫《杰米杨的汤》。杰米杨是一个好客之人。

朋友远道而来,杰米杨十分高兴,亲自做了鲜美的鱼汤宴请客人。朋友喝了第一碗,赞不绝口,杰米杨又让朋友喝第二碗……

如此这般,朋友喝得肚子都胀了,杰米杨还在“好客”地“劝汤”。朋友终于仍无可忍,丢下汤,扬长而去。

再好的东西,给予也要有分寸,再精妙的道理,灌输也要懂适度。和孩子对话时,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不要喋喋不休,防止产生无效的语言,降低教育品质。

 

3. 低情商的母亲带出低情商的孩子

有一次和一位幼儿园老师聊天,老师说他们班上有一个小孩子从来不笑。一开始老师觉得很奇怪。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他的妈妈。老师才明白孩子不笑是有根源的。这根源就是他的特别吝啬笑容的妈妈。

母亲的情绪对孩子情绪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

实验证明,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回应有助于培养积极正面的孩子,而给予孩子消极冷淡的回应则会使孩子愤怒悲伤。

有一个关于慢性抑郁症母亲的研究发现,慢性抑郁症患者养育的2-3个月的婴儿经常出现悲伤情绪,他们似乎天生就会配合母亲的情绪状态。

这或许是一种生存策略。但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婴儿会越来越不快乐,社交反应迟钝。不快乐的母亲使他们成为天生没有幸福感的人。

对母亲来说,提高自己的情商是带出一个高情商孩子的前提。母亲尤其需要在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情商领域学习,以便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母亲。

我们常常说教好了男人只是教好了一个人,而教好了女人等于教好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和民族。